澆注型聚氨酯地輥生產技術及工藝
發(fā)布時間:2015-08-31人氣:847
澆注型聚氨酯地輥是由液體聚氨酯橡膠通過機械澆注的方法加工生產的一種膠輥。它與普通地輥相比,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為天然橡膠的2~3倍);卓越的耐磨性(為天然橡膠5~10倍);硬度范圍廣,且在高硬度下仍具有高彈性(這是其他膠種所沒有的特性)。比較適合在煤礦、港口碼頭等運輸中使用。聚氨酯地輥的生產工藝如下:
1. 預聚體制備
① 聚酯多元醇脫水(在脫水釜中進行):用Mn.2000(羥值53~59,mgKOH/g,溶點40~50℃)的聚酯,加熱熔化后在帶攪拌的不銹鋼或搪瓷釜中,脫水溫度100~140℃(聚醚100~110℃),以余壓5mmHg進行真空脫水30~60分鐘,使其含水量<0.05%(從視鏡可觀察脫水情況)。為使罐內液體充分脫氣,可間歇開停攪拌裝置,抽一段時間真空后,可停止反應罐加熱,使料溫降至70~80℃。
② 預聚體合成(在反應釜中進行):制品的性能取決于所用的原材料及其配比和加工工藝。先按性能要求,如溫度、受力情況和接觸介質及使用壽命等選擇合適的原材料。再按要求硬度選定合適配比及工藝條件(如混合溫度、澆注和脫模時間及硫化條件等)。為保證預聚體的質量,聚酯脫水及預聚體合成最好不在同一釜中進行,預聚體合成反應在干燥氮氣保護下進行。為防止反應劇烈、溫升過快,須備有冷卻裝置。建議加料順序:先加TDI后加聚酯,如反應劇烈,聚酯可分次加入,使反應過程平穩(wěn),反應溫度容易控制,合成的預聚體中游離異氰酸酯單體含量較低,結構較規(guī)整。使其保持在80±5℃,反應1~2小時,分析異氰酸酯基含量。
③ 預聚體脫氣(可在預聚體合成反應釜或澆注機的A料罐中進行):在85±5℃及余壓5mmHg下脫泡30~60分鐘。
2. 澆注機澆注
① 技術關鍵:澆注機是澆注型聚氨酯彈性體(CPU)生產中的關鍵設備,其主要技術要求如下:
a. 配比精確,計量穩(wěn)定:采用耐溫耐壓的高精度計量泵及精密傳動,調節(jié)和顯示裝置,其計量精度達±0.5%。
b. 混合均勻,不產生氣泡:采用特殊結構的高速混合頭,當兩組分原液粘度及配比相差很大時,亦能保證混合均勻,使生產的制品宏觀無氣泡,且調節(jié)靈活、操作方便。
c. 溫度穩(wěn)定,準確可靠:原液的溫度變化會影響原液的粘度、壓力、計量精度及混合比,使制品質量無法穩(wěn)定。尤其是B組分(MOCA)常溫下為固體,若料溫太低則會結死而無法操作,料溫太高則易變色而影響
制品質量。常用電加熱的導熱油循環(huán)系統,加熱原液,計量泵及澆注頭,由智能型時間比例式數顯溫控儀進行恒溫自控。
② 澆注工藝:在B料罐中加入摩卡(MOCA 熔化溫度>110℃)啟動各組分的加熱系統,使A、B料均達到要求溫度并各自循環(huán),A料如需要可先進行真空脫氣,達到預聚體中無氣泡。按配方要求通過調節(jié)計量泵的轉速和排量,使A、B料達到要求的混合比。啟動澆注按鈕,則A、B料在澆注頭的混合腔中通過高速的混合使之混合均勻,當排出的混合料在透明軟管中不含氣泡時即可往模具中澆注(模具及輥芯已經預處理,并預熱至80~110℃)。當兩次澆注相隔時間較長時(超過釜中壽命1/2)需用清洗劑(二氯甲烷或三氯乙烯)對混合腔進行自動清洗(由電腦程控器自動控制)。當澆注停止時,A、B原液即自動轉為各自循環(huán)狀態(tài),回到各自料罐中。
3. 熟化及后處理:
① 成型硫化(模型硫化),膠輥在脫模前在模具中硫化過程,其溫度可選擇在其化學結構不發(fā)生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高一些,以加快擴鏈交聯反應,縮短脫模時間,提高模具和設備利用率,常以100~120℃,60~120min為宜。
② 后硫化:指膠輥脫模后繼續(xù)加熱硫化的過程,溫度稍低于成型硫化,以90~110℃,3~10小時為宜。
③ 表面再加工:根據要求在加工設備上進行車削或磨削加工。
我公司生產的聚氨酯地輥均為澆注機澆注成型,質量保證,已被全國各大煤礦及港口所使用。